聯合收割機在田間穿梭
●選用高產抗病品種“蜀麥1958”,并集成應用了小麥免耕帶旋播種、無人機施肥(藥)、機收等全程機械化技術。據測算,該示范片小麥畝產比往年增加50-100公斤,經濟收入增加300元以上。
●機插秧的行距和間距都要密些,機插秧的秧苗也要小一些,成活率比較高,每畝增產150至200公斤。機械化插秧一畝地僅需20分鐘便可完成,是傳統人工插秧的30倍。
□陳航 楊芳 記者 李春梅 文/圖
眼下正是水稻移栽的好時節,但三臺縣蘆溪鎮鶴林村的田間地頭卻鮮見村民躬耕的身影。原來,這里通過推行土地托管模式,讓水稻實現標準化、規模化生產,效率倍增的同時,農戶每畝秧田節約成本超400元。
近日,兩臺高速插秧機一大早便在種植戶趙虎賢的130余畝水田里開啟了插秧工作。只見一盤盤秧苗從秧盤上有序滑落,齒輪轉動間,一株株嫩綠的秧苗被精準扎實地插入泥土中,橫豎成行、整齊均勻。
“這個機插秧和老式插秧有啥不一樣呢?”記者問。
“機插秧的行距和間距都要密些,機插秧的秧苗也要小一些,成活率比較高,每畝增產150至200公斤。”趙虎賢回答,機械化插秧一畝地僅需20分鐘便可完成,是傳統人工插秧的30倍。
高速插秧機在田間作業
今年,趙虎賢從育秧到收獲,全程托管給農業公司。他說,“種、管、收”各環節都由專業團隊負責,省心又省力,“我今年種了130多畝水稻,每畝地可節約人工、種子等成本400元以上,滿打滿算可節約5萬元!”
據了解,2022年,鶴林村開始探索推廣土地托管模式。目前,全村托管土地已達到1300余畝。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水稻標準化、規模化生產,也釋放出全村1000多個勞動力外出務工,增加家庭收入。
鶴林村黨委副書記銀勇介紹,通過土地托管模式,全村農業生產機械化率提升90%以上,這種“統一種、統一管、統一收獲”的模式,降低了勞動力需求,解決了老齡化種地難的問題,釋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,也可外出務工,使村民們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。
今年,三臺縣水稻種植面積39.5萬畝,水稻機播(機插)率達78%,目前全縣插秧工作正有序進行。
編輯:譚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