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以從華光樓歷史文化街區感受閬中古城的千年文脈,也可以從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讀懂廈門的近代風云;你可以在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遙想古老的山城風貌,也可以在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打卡正宗京韻……
在眾多的文物古跡中,歷史文化街區是相對特別的一類。因兼具年代感與場景性,在文化傳播和經濟營收方面都有突出表現,往往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。然而,在近年來多地的文旅實踐中,不少歷史文化街區卻變成了各種旅行攻略中的“雞肋”項目。
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,順著“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”的活動主題,不妨思考一下,“風評被害”的歷史文化街區,應當如何避免變成“沒文化”的商業一條街?
歷史文化街區怎么就“沒文化”了?
過度商業化沖淡生活氣息。許多地方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旅開發方面,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“清空”措施,將原住居民全部遷出,再將整個街區打造成集合各種餐飲、紀念品銷售、游樂項目等于一體的商業化街區。在文旅資源相對稀缺的年代,此類開發方式或許有其不得已之處,但在文旅產品日漸講求精細化的當下,此類開發思路則導致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參觀體驗過于淺薄化。
高度同質化導致個性泯滅。大魷魚、臭豆腐和“我在×××很想你”……有網友戲言,如果給各地歷史文化街區里的東西查個重,重復率可能在95%以上。這種高度的同質化,正是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,歷史文化街區面臨的尷尬現實。放之四海皆準的商業模式,或許能將營收方面的風險降到最低,卻也容易讓游客感到審美疲勞,最終造成街區蕭條。
近年來,某地歷史文化街區風光不再的話題頻頻引發熱議。歷史文化街區要保持魅力與活力,為什么這么難?
其實,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資產,正如其名字所昭示的,一在“歷史”,一在“文化”。
歷史是街區的魅力所在。大到街區整體的建筑風格、街巷布局,小到窗欞裝飾、門板雕花,無不是一方兒女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與當地環境、文化傳統相適應的產物。這些歷史沉淀的內容,卻往往被粗暴的商業邏輯掩蓋,以至于許多游客“到此一游”后,對此地歷史也只是一知半解、云里霧里。除去籠統的年代久遠,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層面的魅力,一直處于沉睡狀態。
文化是街區的活力之源。事實上,街區的形成首先在于人的聚居。因為聚居,所以產生出百業需求,逐漸發展出獨特的文化景觀和審美取向。在當前多地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中,居民的整體遷出,事實上導致了這種基于生活的文化生發陷于停滯,而基于商業邏輯的空間改造,更是進一步割裂了街區與在地居民的情感聯結。
轉變將街區當成“搖錢樹”的偏見,讓保護與開發齊頭并進,才能讓歷史文化街區迸發出最獨特、也最持久的吸引力。
為了更好滿足游客到來后的各種需求,對街區進行必要的適旅化改造十分必要,但當中的尺度與方向卻需要用心把握。
轉變發展觀念。要扭轉先把居民搬干凈,再把民居全部改成營業場所的歷史文化街區開發老套路,在開發之前,應首先做好街區生活風貌的保護。不僅是保留建筑軀殼,更應當保留它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組合形成的一方煙火氣,向今天和未來的人們呈現一個“活”的歷史文化街區。
加大人文關懷的力度。從生活化的街區向參觀游覽目的地轉變的過程中,一些針對游客的服務設施不能掉隊。比如,適當增加免費公共衛生間,并確保衛生間的衛生水平;確保有足夠可以遮陽和避雨的公共休息空間;能夠應對旅游高峰期并納入規范化管理的停車區域……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綜合性的文化名片,當中所滲透的人文關懷程度,往往也成為游客對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判斷依據。
引導業態升級。當下,歷史文化街區吸引力下滑的背后,業態的同質化和過時是重要原因。在確保街區建筑安全與游客安全的前提下,應當努力引入新業態,適度增加新項目。避免到處都能買到、缺乏獨特性的旅行紀念品,提升專屬商品的數量和質量;克服對別處成功文旅項目的照搬照抄,開發與街區自身歷史文化更契合、與街區空間環境更適配的獨特體驗項目等。
要避免“沒文化”的歷史文化街區,就要做好對街區內在歷史文化價值的充分開發與闡釋,用街區自身獨特的魅力與活力,打開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天地。
(來源:天府新視界)